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遵义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最大工业城市,以生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驰名中外。遵义会议会址坐落在遵义市老城,多年来,游客骆驿不绝。
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尤以山、水、林、洞为主要特色。这里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近千处文物点。如被称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被誉为“生物活化石”的桫椤大面积生长于赤水桫椤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被誉为“丹霞第一瀑”的赤水大瀑布等,真可谓处处有佳境,步步有名胜。遵义城市不大, 但五脏俱全,购物、美食、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繁华程度相当高,素有“小上海”的称号。
遵义历史
今遵义市,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巴、蜀、夜郎等邦国的领地。秦汉时期置犍为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播州。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改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平越军民府(隶贵州)。清初,遵义府改属贵州省。辛亥革命后,废弃府的建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即今红花岗区)。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置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今为遵义市。
遵义因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月在此召开遵义会议而闻名,此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环境
遵义市北依娄山,与重庆綦江隔山相望,南临乌江,可谓黔川要道之咽喉,黔北重镇。遵义属副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影响较重。冬季稍微凉,低温有时降下0℃。夏季闷热,但高温约30℃。日照数量特底,才达1050小时。
遵义会议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大肆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历史回顾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娄山关。
夜郎国
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的范围。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这里。
历史回顾地:夜郎城址。
土司制
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政府统治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制度,唐代便有启端。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可以“生杀予夺”。
自唐末至明末,统治播州(今遵义)的杨氏土司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后,西南地区落后社会制度的重要代表。在遵义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杨氏29代世袭统治播洲长达724年之久。到了明万历年间,杨应龙起兵叛乱,朝廷派兵平定后,才将播州土司改土归流,结束了各地大小土司各自为政的局面。
土司制度在遵义存在长达数百年之久,如今仍有墓葬、遗址和文物等大量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
历史回顾地:杨粲墓、海龙囤遗址。
5—10月。温度适宜,春冬两季比较冷。赤水的气温七八月比较炎热一些,但赤水的主要景点如十丈 洞瀑布群、四洞沟景区、竹海公园、燕子岩等,都具有遮天蔽日的树阴,足以抵挡炎热,非常适合避暑。
春季(3-5月):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季平均气温15.3℃左右,春季气温回暖较早,晴天日数增多,一般在4月初稳定通过≥10℃初日,但气候极不稳定,3月下旬到4月上旬常常有倒春寒出现。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4、5月份时有冰雹发生,个别年份还会带来较重灾害。雨季开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夏季(6-8月):初夏多雨,盛夏多旱,但热而不酷;季平均气温24.1℃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达37.4℃,但每年≥35℃的高温天气仅1-5天。夏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特别是初夏6月为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某些年份有较重洪涝灾害发生。盛夏7-8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常有伏旱出现。
秋季(9-11月):秋温陡降,时有秋风、绵雨;季平均气温16.1℃左右。秋季由于夏季风急剧南退,冬季风南下,降雨量明显减少,气温显著下降,阴雨天数逐渐增多。9月上旬时有秋风出现,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绵雨天气出现,绵雨较重年份还影响“三秋”生产。雨季结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冬季(12-2月):冬无严寒,阴雨寡照且时有凝冻。季平均温度5.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下旬,达-7.1℃。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形成滇黔静止锋,造成我市多阴雨寡照,是全年各季中辐射最少的季节。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隆冬1月,并常伴有凝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