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20公里,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 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水产资源:据初步调查,铜陵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鳊鱼、团头鲂、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鲕骨鱼、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在植物资源中,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木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皮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
全年共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进步计划,获补助资金308万元。铜陵县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县。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等一批卫生国债项目基本建成,成功地举办了第八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全国青铜文化研讨会和国际铜产业论坛,进一步弘扬了铜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跃了全市人民的精神生活。2004年又建成了15个社区“星光计划”项目,三年来已累计建成了63个项目。
铜陵环山、抱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以其文化深厚,物华天宝入选“CCTV2004”全国20家魅力提名城市。并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