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href="http://www.pop800.com">在线客服
您的位置:踏浪旅游网 > 目的地
安徽省,滁州 正处在:旅游旺季 想去(0) 去过(0)

猜您喜欢

滁州

介绍


千年淮东

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座依江带淮的淮东历史文化名城——滁州。

滁州,古称“涂中”、“新昌”、“永阳”、“清流”。先秦时期为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多少迁客骚人壮怀激烈。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名闻天下,清澈的襄河之滨,依然能觅得其踪;皇甫山层峦叠翠,鸥鹭成群;天长高邮湖碧波万顷,浩淼如烟;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倾倒无数文人,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登琅琊山会峰阁,只见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


地方语言

滁州方言,即通常所说的滁州话,属于江淮官话(下江话)-洪巢片—南京小片方言区,该方言区的代表方言为南京话。滁州话古时为吴语,后来北方士族南迁,滁州的吴语和北方的中原雅音融合,遂形成了今天的滁州话。滁州话的分布范围并不是包括地级滁州市的全部地区,由于地级滁州市是1992年才正式建立的,内部文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而滁州话只分布于原滁州地区,即原滁州的琅琊、南谯、全椒、来安、江浦等地,上述地区文化语言习俗基本保持一致。除了原滁州之外,滁州市还新增了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四县市,其中天长市与扬州相邻,其方言为江淮官话-洪巢片-扬州小片;明光是民国时期由盱眙县滁县来安县定远县四县边缘共同组建而成,其方言处于南京片方言的边缘地带,同时又受到淮安、宿迁等地方言的影响;定远西连合肥、淮南等地,其方言主要为合肥片口音;凤阳位于最北部,距离滁州等地较远,其方言逐渐过渡为中原官话。总体来看,滁州地区的主体方言还是为南京片方言,同时也融合了扬州、合肥等地的口音。


城市荣誉

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浙商(安徽)最佳服务城市,深港企业投资潜力城市,苏商(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安徽省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2010中国全面小康最佳投资服务城市,2011年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安徽省第一方阵城市等等。


气候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地理环境

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来安、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明光市、凤阳等县属于淮河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圩区。


最佳旅游时间


滁州地理气候四多。多丘陵,多湖,多河,多自然灾害。滁州冬天寒冷(1月最冷),夏天炎热(7月最热),秋天凉爽,但此时的自然灾害却最多。滁州受季风气候影响大,降雨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有梅雨季节(多为6月中旬到7月上旬,时长23天),梅雨后,易伏旱。


以气候因素来考量,每年的五一前后到滁州旅游为最佳,则气温比较适宜,少自然灾害,但是伞是重要的旅游装备,以备不时之需。


不得不做的事


滁州市区:琅琊山风景区(AAAA级)、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旅游度假区、清流关、九天峰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郎湖、花山彩云洞、西涧湖、丰乐亭、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等

来安: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孔雀寺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碧云湖、龙山寺、三塔寺

天长:釜山卧龙公园、天长博物馆、龙岗、护国寺、沃公祠、高邮湖、红草湖湿地公园

明光: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

定远:虞姬墓、藕塘烈士纪念馆、金山滴水寺

凤阳:明皇陵、明中都皇城、狼巷迷谷、韭山洞。


十二景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古城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即今天的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620年(唐武德三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650年-655年(唐永徽年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1047年(北宋庆历七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经济发展


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70.7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4%;财政收入153.2亿元,是2007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1.3亿元,是2007年的2.9倍,年均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882.6亿元,是2007年的4.95倍,年均增长3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8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2%;外贸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是2007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6元,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8091元,年均增长16.2%。2010年和2011年,全市在全省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中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3位,受到省政府的通报嘉奖。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1%,财政收入增长2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3%,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