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兴安岭地区我国最北端,冬长夏短,尤其在漠河、洛古河地带,冬季长达7个月以上,而日照时间非常短,夏季只有2个月左右,然而从每年的6-8月份,日照时间长达17个小时。
携带物
漠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冬季温度超过零下40℃,但由于有森林挡风,气温虽然很低,但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游客冬季来此,可穿好棉衣棉裤、羽绒服、再加上一套帽子、围巾和手套即可。
安全
森林旅游要注意安全,不可盲目的一个人往密林深处走,要多人结伴,跟着向导游览。林区内情况复杂要穿长袖衣裤。通地日常药;你不可或缺的。
主要禁忌
鄂温克族人尊老好客,长幼之间礼节严格。听到长辈呼叫必须站起答应;吃饭时必须礼让前辈;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有客临门,必须热情相待。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还有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娱乐-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蹦蹦”, 产生并盛行于东北三省(黑、吉、辽),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至今已有三 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它的唱腔高亢火爆,土香土色,乡音悦耳。二人转真实反映了东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性 格特点,兴趣爱好和风俗习惯,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的影响之深。
随着长期以来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加,二人转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扩展,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取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 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把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都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 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二人转的演出基本上是由一女(上装)、一男(下装)两个演员,有说有唱,分包赶角,叙述和表演故事情节,以“千军万马,就是咱俩”为突出特点。伴 奏乐器以板胡、二胡、唢呐(喇叭)、电子琴为主。表演讲究“唱、说、扮、舞”,说的是庄稼话,唱的是庄稼调儿,插科打诨,机智灵活,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 假代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 二人转的舞蹈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都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演员施展的手 绢花、扇花、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等绝活儿更是技艺高超,独步艺苑。正是“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 共赏。
活动-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人们要进行赛马、套马比赛,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送给后辈人母羊羔,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等活动。“奥米那楞会”,牧区盛大的 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八月举行。“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民俗节庆
1.鄂伦春的含义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或追逐麋鹿的人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北大、小兴安岭一带。 鄂伦春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主要从事狩猎,部分从事农业,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刚出现私有制的萌芽,突破了原有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但是尚保留着原始社会的许多残余。 2.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过着定居放牧的生活。 服饰: 鄂温克族的服饰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狍皮、鹿皮、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等兽皮、兽毛制成,这样的服装美观防潮、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活动。 民俗: 鄂温克族人的仓库极为奇特: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和猎物等,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鄂温克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著名的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根据鄂温克族民歌改编而成。他们的舞蹈舞步简单、生动活泼,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 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制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艺品;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节日: “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人们要进行赛马、套马比赛,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送给后辈人母羊羔,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等活动。“奥米那楞会”,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八月举行。“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主要禁忌: 鄂温克族人尊老好客,长幼之间礼节严格。听到长辈呼叫必须站起答应;吃饭时必须礼让前辈;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有客临门,必须热情相待。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还有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民俗节庆
1.鄂伦春的含义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或追逐麋鹿的人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北大、小兴安岭一带。 鄂伦春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主要从事狩猎,部分从事农业,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刚出现私有制的萌芽,突破了原有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但是尚保留着原始社会的许多残余。 2.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过着定居放牧的生活。 服饰: 鄂温克族的服饰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狍皮、鹿皮、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等兽皮、兽毛制成,这样的服装美观防潮、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活动。 民俗: 鄂温克族人的仓库极为奇特: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和猎物等,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鄂温克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著名的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根据鄂温克族民歌改编而成。他们的舞蹈舞步简单、生动活泼,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 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制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艺品;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节日: “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人们要进行赛马、套马比赛,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送给后辈人母羊羔,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等活动。“奥米那楞会”,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八月举行。“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主要禁忌: 鄂温克族人尊老好客,长幼之间礼节严格。听到长辈呼叫必须站起答应;吃饭时必须礼让前辈;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有客临门,必须热情相待。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还有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