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是召庙林立、金碧辉煌的美丽城市,素有“召城”之称,其中以大召、小召、席力图召最负盛名。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大召是呼和浩特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作为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自明朝末期至清朝中期几百年间,就曾出现过三次建庙的高潮,共建起喇嘛庙近100处,再加上其余寺庙约有200余座。
如今寺庙古迹散布于塞外草原各处,有位于呼市旧城区金碧辉煌的大召和席力图召,有独具风格的金刚座舍利宝塔,还有修建于青山之间的阴山古刹喇嘛洞召和乌素图召等,组成了呼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壮丽的奇观,呼和浩特市更以“召城”之名而天下闻名,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召庙文化。
召庙文化有着僧众多,佛寺多,经塔多,雕塑多,壁画多等诸多特点。在呼和浩特召庙的最鼎盛时期,僧众多达数万,各种佛事更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藏经塔中所遗留的历代经卷以及多种文物,为后世的考古科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珍贵的艺术品。
传统音乐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独特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特点,其中“呼麦”和“长调”最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音乐则善用本民族特有的马头琴和四胡等乐器来演奏表达抒发个人情感。
马头琴
马头琴是草原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与马有关的蒙古族古老乐器。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传一位牧人因为怀念死去的小马,按它的模样雕刻成了马头琴。牧人取小马的腿骨为琴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演奏时声音圆润,低回婉转,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马嘶阵阵。
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十分浓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胡
四胡是一种神奇的弓弦乐,也是木质的琴杆和琴箱,蟒蛇皮蒙面,不懂乐器的人远远看还会以为是二胡。其实,四胡是四根弦的,一次按照低、高、低、高的顺序排列的,两根低音弦和两根高音弦的声音分别一致。唯一与二胡不同的是其声音更加丰满,音色也更浑厚丰富。
呼麦
蒙古族最神奇的一种音乐表达形式,又称“潮尔”,是一种用喉咙、口腔和鼻腔作为乐器发出和声的演唱方法,一个歌手可以同时发出两到三种声部的声音,甚至是四个,非常令人称奇。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直接泛音呼麦”;声音低沉、可用来演唱一些歌词的是“低音呼麦”;而我们最常听的一种分高低两个声部演奏的则是“哨音呼麦”;最复杂的是融合了“低音呼麦”、“哨音呼麦”的“混音呼麦”和根本不用张嘴就直接用鼻腔发音的“鼻音呼麦”。
长调
长调民歌是流传于蒙古地区的一种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歌词很少,曲调悠长。主要流行于牧区,音色柔美、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自由发挥,在当地许多盛大的节日庆典上都能听到。
传统民俗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后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现今,乌兰牧骑艺术节、内蒙草原旅游节以及那达慕大会是呼和浩特人民最重要的三大节日。
蒙古马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苍茫大地上,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的兴起始于成吉思汗,他以其超凡的谋略和武力统一了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后,又率领蒙古铁骑纵横东西,叱咤风云,横跨欧亚。
也许,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民族像蒙古族一样热爱马、依赖马,并把整整一部文明史绑在了马背上。一说到蒙古族,就不得不说蒙古马,就像蒙古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一样,蒙古马是一种神奇的生灵。蒙古马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也像震撼着中国一样震撼着世界。蒙古高原就像马文化的泉眼,不断的喷涌出一支又一支强大的骑兵,从匈奴到突厥,每个西迁的游牧民族都改写着欧洲的历史。而最为震撼的一次向西进军,并不是像之前那样的民族大迁徙,而是一次征服——成吉思汗的铁骑,突然出现在古老的波斯和东欧的土地上。
蒙古包文化
说起内蒙古,人们总会想到蒙古包,它与蓝天、白云、绿草、羊群一起,构建出一幅理想的蒙古民族游牧画卷。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而关于蒙古包独特的造型,你会不会心声疑问呢?
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曾提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它反映的是蒙古民族对于苍穹的一种崇尚和热爱。在他们的心中,蓝色、高远、好似“穹庐”一样的天,笼盖着他们共同的家,降下甘霖与瑞雪,滋养着牧场,肥壮着牛羊,给了他们美好的家园。以至于他们把自己歇息的毡房建成了圆形。由于仿照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由于仿造天体的星座,围壁才是月亮的圆形;由于仿造白云的颜色,才用洁白的羊毛制成蒙古包所用的毛毡等等。
蒙古包拯救了蒙古草原,是不动土的流动住所,是游牧民族的天才发明。蒙古包的形状凝聚了人们的智慧,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蒙古草原上冬春季大风不断,而这种圆形的蒙古包由于结构上的特点有着绝佳的抗风能力。“圆”的蒙古包迎风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难被大风刮倒;在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节,蒙古包的圆形锥顶,不积雪也不存水,避免了包顶渗漏,独有的坡度构造还有助于快速排水。
城市印象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是召庙林立、金碧辉煌的美丽城市,素有“召城”之称,其中以大召、小召、席力图召最负盛名。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大召是呼和浩特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灿烂遗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实用性。古往今来,蒙古式摔跤风靡千年而不衰,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日益引人注目。在内蒙古首府观赏或尝试体验蒙古式摔跤的滋味,是旅游呼和浩特的一大乐事。
规则:蒙古式摔跤与国际摔跤有许多不同之处。蒙古式摔跤不分体重等级,只要一方使对方膝盖以上的任何三点着地就算获胜。而国际式摔跤,仅摔倒还不能定胜负,只有使对方两肩肿同时着地才能得胜。而且要按运动员的体重来分级别。
荣誉:蒙古式摔跤的优胜者可以得到光荣称号,接连两年击败所有对手的,可以获得“巨人”称号,以下则按名次分别为“雄狮”、“大象”和“雄鹰”等称号。
摔跤是蒙古人的癖好。每当举行“那达慕”时,各地摔跤选手不远万里云集到呼和浩特。谁要是夺到冠军,谁就格外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姑娘们的爱慕。
气候特点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年平均气温
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区仅2℃左右,南部为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41.5℃。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时间:年均1600小时。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地理环境
地理概述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山脉分布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水文概况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立米。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22万立米。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立方米。
呼和浩特最佳旅游时间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
要是去草原,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这时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举行,届时,逛古召,登古塔,观赛马,骑马驰骋草原,其乐无比。
走进召城 探秘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是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在明清几百年的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召庙文化”,也让它有了另一个名字“召城”。民间流传的“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数上来的喇嘛三千六,数不上来的无其数”等谚语,也足见其召庙文化的丰富。如今,呼市内金碧辉煌的大召寺和席力图召、独具风格的金刚座舍利宝塔五塔寺以及隐匿于青山秀水间的乌素图召等召庙,以及它们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将让人领略“一座城池半城庙”的呼市召庙文化。
漫步特色街 赏各式风情建筑
伊斯兰风情街和蒙元文化街是呼市最具民族文化气息的地方,但是南北相邻的两条街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族风情。置身于伊斯兰风情街,两侧的塔楼皆以沙漠黄为主色调,楼顶点缀着绿色的球形殿顶,好似漫步在土耳其或伊朗的街头,被浓郁的伊斯兰氛围所包围。沿着伊斯兰风情街往南走,便可来到蒙元文化街,每个建筑顶上都有着蒙古包造型的圆顶,上面镶着蒙古族传统风格的浮雕墙面、云纹穹顶,到处弥漫着蒙古风情,给人一种深切的融入感。
小贴士
1、在大召寺附近的塞上老街可以观赏到明清风格的砖木小楼,也可购买到蒙古民族工艺品。
2、除了欣赏各色建筑,伊斯兰风情街和蒙元文化街的夜景也值得一看。
飘香塞北 品尝别样美味
来呼市除了去广袤的草原策马扬鞭,还得到当地蒙味餐馆探寻舌尖上的美味。这里不光有鼎鼎大名的烤全羊“大餐”,还有手把肉、羊杂汤、驼肉馅饼、酸奶饼等特色菜式。其中,最引人垂涎的莫过于烤全羊了,慢火烤炙的羊肉滋滋入味,吃起来酥脆香嫩,唇齿留香;吃不够的手把肉熟而不腻,鲜嫩味美;而香气四溢的奶茶,喝起来既有奶子的醇厚,又有砖茶的芳香,无论是哪种美味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小贴士
在呼市可以到格日勒阿妈奶茶馆、蒙古大营、巴音浩日娲、巴彦德乐海等蒙味餐厅品尝美食。
参观牛奶工场 乳都奶香飘荡
呼和浩特被誉为“中国乳都”,来到这里,就来到了牛奶的故乡。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蒙牛和伊利的生产车间里亲眼见证各种乳制品的制作过程。排队等待挤奶的奶牛和有趣的罐装流水线机器人让人印象深刻。鲜美的牛奶、香甜的冰淇淋、诱人的奶酪、精致的奶粉,无不采用先进的现代工艺,经过复杂的道道工序生产而成。一趟与众不同的工业之旅,使人深切感受到草原乳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因克服困难一路走来的民族乳业倍感骄傲。
到老牛湾 看黄河与长城握手
老牛湾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又是中国最美的峡谷之一,让人心生向往。清晨,在清水河县的老牛湾村向山西方向眺望,对面突起的石崖上,望河楼历经时光却保留着它最初的样子,充满古朴与苍凉的魅力。山崖之下黄河水弯秀美而壮丽。在包子塔湾登临高处,黄河九曲十八弯美景一览无余,在杨家川小峡谷沿着古长城,从古堡、古村中寻找曾经金戈铁马、边塞风云的印记。除却美景,最让人留恋的也许还有当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古老、淳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塞北驰骋 做一个草原上的孩子
策马奔腾在辽阔的草原,伴着微风与成群的牛羊飞驰,一切烦恼抛诸脑后。听一曲马头琴音,看一次热情的蒙古歌舞,住一晚地道蒙古包,吃美味手把肉、烤全羊,喝纯正马奶酒,在舒朗的清晨等待草原日出,在篝火晚会上尽情玩乐,躺在草原上看闪烁繁星,将塞北风情印刻在脑海。在呼和浩特周边,不论是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还是希拉穆仁草原都是草原撒欢的好去处。如果这还不过瘾,不妨到呼和浩特市内的蒙古风情园,那里真切质朴的蒙古风情,会让人有种不想离开的冲动。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0.52 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14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9 :36.4 :58.7。
2012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3.1%,比上年同期上涨 3.1 个百分点。八大类指数中仅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6%和1.3%;其余六大类全部上涨:食品类上涨 7.5%,居住类上涨2.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9%,衣着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 3.4%。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 103.9%,比上年上涨3.9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住房类、服务项目类和交通类分别比上年上涨5.0%、10.0%、2.9%、3.7%、0.8%、2.3%、3.0%和1.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8%。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9 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2.37万人,增加0.4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37万人,增加0.06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 10.64万人,增加1.0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99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3%。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31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8.0%;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19.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8.4%;上划自治区收入17.76亿元,比上年下降23.4%。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2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公共与民生领域仍然是支出的重点,其中,教育支出33.98亿元,比上年增长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医疗卫生支出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